3月23日,北京公布了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地产的自查结果。从结果来看,北京市自查发现涉嫌违规流入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个人经营性贷款金额约3.4亿元,约占经营贷自查业务总量的0.35%,其中部分涉及银行办理业务不审慎,部分涉及借款人刻意规避审查。
在银行自查基础上,北京银保监局还表示,将会同市相关部门研究建立针对不法中介和违规借款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切实提高公众法律合规意识,坚决维护首都房地产市场秩序。
不仅是北京,近期,一线城市中的广州、深圳也公布了自查结果。其中,广州通过自查发现经营贷款涉嫌违规被贷款人用于购房,共查出问题贷款大约1.47亿元,一共有305户存在问题,平均到每户,是48万元。而深圳从2020年4月以来对辖内商业银行15.4万笔、1771.73亿元经营贷进行全面排查,提前收回了21笔、5180万元涉嫌违规贷款。
北上广深基于时间节点的自查,所查出来的违规经营贷或许仅仅是冰山一角。而自查的力度和范围有限,仅仅通过自查的方式,或许并不能阻挡经营贷持续不断地流入楼市。
事实上,经营贷流入楼市是从去年陆续被发现的。“经营贷”全称为企业经营抵押贷款,其原本是银行用于解决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资金需求的贷款,一般以房产等作为抵押物。由于是面向小微企业,经营贷利率本来就不高。而去年疫情期间,为了支持实体经济,不少银行推出了低息的经营贷产品,一些地方则推出了经营贷贴息政策,优惠后的经营贷年利率低至3.8%左右,而房贷利率普遍在5%以上,从而产生了流入楼市的套利空间,这才让炒房者动起了经营贷的心思。
在具体操作中,炒房客往往先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全款买房,再将该房产抵押给银行办理经营贷,然后将这笔贷款拿去还掉前期借款,最终实现事实上的“经营贷”炒房。这样一来,原本是疫情下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救命钱”,就通过暗箱操作成为助推房价上涨的一把“火”。那么,怎么才能浇灭这场火,让经营贷回归“经营”的本质呢?
事实上,通过目前的自查行动来阻止是远远不够的,事后灭火不如事前预防。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如何精准地发放经营贷,怎么建立相应的审批制度?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如何对金融机构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发放贷款后如何进行动态跟踪和监管,如果发现违规操作该建立怎样的惩罚机制?这些都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进行防范。
对于此次在一线城市自查行动中发现的问题,不仅应该立即整改到位,更需要以点带面地全面建立审核制度,不应让经营贷在突击检查后又卷土重来。比如,针对部分银行存在经营贷借款人主体资质审核不严的情况,建立起更为具体的审查制度,在审查环节上严格把控;而针对房产持有时间短、贷款发放后有新增购房或房贷记录的业务,应该加强贷后监管,从而保证资金能够用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