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楼市有点躁动情绪,不过不难理解,因为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各部门甚至到各地方,都在引导或出台一些利好政策,这是必要的。但如果就此理解成房地产将要重新回到过去,基本上是痴心妄想。
四季度以来,相比此前,房地产的风向有了微妙的变化,虽然整体上大趋势没变,主基调没变,但是结构性调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除了信贷等政策上的适度宽松,特别是对合理住房需求的支持,更是直接释放了刚需和改善购房者的利好信号。
甚至对房地产的地位重提,更是给大家注入了信心。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给大家传递信心,可是我们不能盲目利用这个信心,将其演化成炒作房地产市场的筹码,那你就失算了。
当前我们的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现实问题,而且明年又是一个特殊之年,“稳增长”的意义显得更加强烈。所以,利好是现实需要,并非目的所在,但客观上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底线一:“房住不炒”的定位坚持不动摇,为房地产调控政策制定了红线。
因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自从2016年提出,到现在整整5年时间,可以说毫不动摇地坚持了下来,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丝毫没有改变。这足以看出,房地产变革的决心是非常大的,这是严厉打击投机炒房,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的必然选择。
只要房住不炒的定位不变,那么以后的调控大方向就不会改变,总基调依然以偏紧为主。你根本不用担心房住不炒的坚持会让某些城市逃脱稳定的框架,因为还有因城施策、分类调控,这就是平衡市场的手段。目的还是为了稳增长。
底线二:“良性循环”是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房地产固然重要,但绝对不是纵容。既然重要,就更应该珍惜。有问题不讳疾忌医,而是应该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正是当前房地产调控的意图所在。无论松与紧,其实,都是为了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实现软着陆。
不仅仅是防问题,还要求发展。那么就必须实现良性循环。过去是恶性循环的,因为无论是地方还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都是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一旦上瘾就失去了主动权,被动的依赖导致这种惯性不能自拔,明知对“身体”不好,可还是要放纵,寻求一时的感官依赖,这就是恶性循环。
当“良性循环”提出后,就是要打通各环节,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每个环节中都能正向发展,而现在看,每个环节都有问题,尤其是现在流通和消费上,除了大问题,购房者或开发商在买房和拿地上没有积极性了。深层次的原因不用我多说,但解铃还须系铃人。
所以,先把市场稳定下来,才有资格去谈其他的。良性循环是未来房地产发展的前提,也是动力。这是新时代房地产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预示着不会像过去那样一味追求速度和高增长,而是要有健康的可闭环的正向发展。
底线三:“回归居住”是最大的民生,民之根本,这是底线。
房住不炒和良性循环要求下,房地产必须回归居住属性,但同时绝对不是只要居住属性,房子天然的具有自住和投资功能,只是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失调,过去步入恶性循环就因为投资功能被过分放大,忽略了自住的居住属性,而居住是本能,是根本需求,更是民生。刚需和改善自住需求才是最基本的。
所以,不是说房地产不能投资,而是说要守住居住的底线,否则不但破坏了民生大计,而且经济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更谈不上良性循环。所以,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就目前来看,房地产的调控思路是,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在加大住房供给的同时,还要优化供给结构。即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最终实现所有人的住有所居的梦想。
“房住不炒”、“良性循环”、“回归居住”这是房地产新阶段的三大底线,如果破坏了这个底线,所有的利好都会化为乌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化解,这就是稳定的必要性,稳定不是为了让房地产市场回到过去大涨时代,而恰恰是用时间换空间,延缓房地产问题出现,或者说让房地产问题一一化解掉,这是最理想状态。
房地产政策已经很清晰,鼓励合理住房需求,房地产很重要,但也是指实体部分,不可能再搞过度投资化,既然要良性循环,那么就要确保稳定增长,也就需要良性循环,是住的循环,也是市场的循环。只要三大底线还在坚守,那么市场总基调就不会变。但2021年市场很不正常,为了“稳增长”需要,肯定是需要做出一些调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2022年的房地产市场不用多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