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过后,都是地产行业跳槽高峰期。
最近,不少地产人跟笔者反馈,今年最大的愿望是跳槽去一家稳定的国央企,安安稳稳赚点钱,最起码月供和生活费有着落。
那么,从民企跳槽去国央企,到底是什么体验?今天,笔者就基于个人经历来跟大伙聊一聊。2021年初,因为高强度工作和频繁出差,我身体有点吃不消,加上希望能有时间多照顾家庭,于是“降薪”(全年收入打5折)跳槽去了某地产央企。
去了后发现,在地产国央企与在民企工作,差异太大了…
工作导向不同:目标清晰vs安全第一
在民营房企,每个人基本是业绩目标导向,工作都是基于完成目标去发力,相对简单。比如,营销人的目标就是高业绩快回款,成本人的目标是尽可能压缩成本,设计人的目标是快速复制标准化产品并做落地的优化,运营人的目标是快。
但在国企,相比完成业绩目标,安全稳定不犯错可能会更重要。
所以,以前在民企怎么高效怎么来的工作习惯,可能就不太适合了。
一方面,相比追求“高效”,他们更看重安全稳当。比如当你提出一个可以优化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大家第一反应是:“以前没这么干过,会不会有风险?”
而且,笔者进公司没多久就发现,全公司从集团到城市公司,都不追求“快”,他们都认为慢下来才会稳当,尤其民企暴雷后,大家更认为高周转不可取。
另一方面,很多事情宁可不做,也不能出错。比如你提出来一项工作,跨部门沟通难度会很大,这个部门说不知道,那个部门说不归他们管,归谁管也说不清楚。总的导向是宁可不做,不能出错。
所以,不管你入职哪个职能口,一定要把安全稳定放在第一位!
如果业绩为王,那么安全稳健就是御林军。从对客承诺、合同签署、风险提示、变更单、会签资料、招采流程等全方位检查和控制,这些细节一定要注意,因为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出问题。
如果别人推进的某些事情,你感觉为难或有风险,存在审计风险、客诉风险、安全隐患等就是万能理由,绝对好使,而且会让大家觉得你站位很高,有格局,有安全感,这是你立足的基础。
当然,完成考核指标也同样重要。你的责任就是完成指标,不能让项目或者领导被问责(没完成任务领导会被集团问责)。
工作风格不同:据理力争vs一团和气
以前开会讨论,每部门都可以基于专业视角据理力争。在很多会议上,不同专业可以为了工作争得面红耳赤。大家为了共同目标一起探讨、博弈都很常见。
但现在,开会基本不会出现这种讨论很激烈的场面,大家说话都很客气,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关系融洽。但真正要推动一项工作时,难度很大。每个职能部门都在坚守自己的壁垒,害怕出错,担心麻烦。很多提议到了需要跨部门协同的时候,往往都无疾而终。
我刚进公司的时候,面对这种局面经常感觉很烦躁,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后来快速调整心态,也找到了一些破解的办法。
很多部门看起来很佛系,其实很多时候是担心犯错或得罪人。在推进工作时,最好先了解对方的考核目标是什么,有哪些顾虑和需求,带着解决方案去沟通更容易。
当然,做到这点需要先跟他们拉近关系,没事一起约个饭,请别人喝奶茶吃零食,没事就多聊天,关系近了后,很多事情沟通起来就更方便了。千万别做什么都公事公办。
但也要注意警惕,不要成了背锅侠。因为每个人的自保意识很强,甩锅成了很多人的基本技能或者下意识的反应。
但是,时刻警惕,防止背锅。因为工作导向和工作逻辑这种底层基础的影响,甩锅给别人已经成了老员工的基本技能,或者说是下意识的反应。日常工作沟通尽可能发微信或者发邮件,过程留痕很重要。不管怎么样,保护好自己。
评判标准不同:业绩说话vs向上管理
以前只要完成或超额完成业绩指标,就能拿奖金,升职加薪更多也是业绩导向。比如在很多项目,销冠基本可以横着走。
但现在,除了完成考核指标,你还要学会获得领导们的认可,不仅仅是你的直属领导,而是大部分领导。
你的能力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主观地存在领导的认知里。这点其实在私企里也存在,但是在私企里,你业绩好,几乎就等同于你能力强,你是个有价值的员工。在这里,你业绩好但没表现或没表现好,领导们就觉得你能力不行。说白了,要学会向上管理。
一方面,平时多向领导汇报,让领导觉得事情都在TA的掌控中。另一方面,充分掌握领导的喜好,会让你工作更高效。
我每次汇报时,都会把汇报过程录音,除了复盘自己的汇报外,更重要的是会后针对领导反馈做分析,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统统要录下来。久而久之,你就能掌握出每个领导的喜好了。以后向不同领导汇报,重点说什么,你心里就有数了。这个真的是没技巧:无他,唯手熟尔。
记住一点,汇报时做好充分准备,但千万不要据理力争,也不要尝试用专业去说服领导。领导们大部分时候都会提一些不专业的意见,但是你还得听他们的,而且还要把这些跑偏的策略执行好,让领导觉得自己很靠谱。
生存法则不同: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
以前大部分时候,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完成自己的任务就行,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在人际关系上。
但现在,做事情的前提要先学会做人,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都很讲究。
在这里要提醒地产人,刚入职时,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很专业,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错!先融入,哪怕你再不认可新同事,也要学会先融入,让大家(尤其是各个口的领导)先初步认可你,接纳你,否则你会寸步难行。
因为在国企,你的转正、升职加薪等,不是你的直属领导说了就算,也不是总经理同意就行,而是需要所有分管领导都同意。在项目上,每个项目除了项目总之外,还会有一两个副总,他们是项目上的班子。所以,不管这些领导是不是分管你或你们部门的,都要获得他们的认可,否则以后的工作可能会处处碰壁。
很多工作推进前,要先询问各个相关领导的意见(起初先不要自己判断哪些事情属于重要事情。大小事都汇报,宁可被领导说你烦,也不要被领导认为你喜欢自作主张),然后汇总起来分析,寻找中间点,找到后再去挨个沟通和击破。
强调一下:一定要逐级汇报,取得下一级领导的同意后,再去找上一级领导汇报,所有人同意后才可以去做。确实没那么顺利,因为中间会有很多领导意见反复,想一出是一出。平常心,领导意见反复很正常,这是他们的权利。
在国央企,即使这件事在你自己专业内,也不能轻易决策,你可以给领导建议最优方案供其选择。不像以前,现在更多时候是服从大于结果,权威大于专业,记住!
决策体系不同:流程更长
以前前司决策效率很高,我记得有一次重大决策,项目设计发起后,到集团总裁那里最后拍板,只用了3个小时。
但现在需要决策时,周期会更长。紧急重大决策需要1-2天,常规性决策7天到半年,很多事情真的半年才定下来,一点不夸张。
原因在于:
一方面,国企的授权没有民企大,比如很多头部房企的经理可能就能拍板很多事情,但在国企,这种情况很罕见,基本都要逐级汇报;
另一方面,由于是集体决策,流程会比较长且容易反复。
这种决策机制的优势是能更好把控风险,不足之处则是效率相对低,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要统一共识难度非常高。一旦有人有不同意见,就需要开会讨论商量,而且可能需要开好几个会才能最终统一意见,一来二去,可能几个月就过去了。
所以你开展工作,在做节点或者策略倒排的时候,把决策时间和审核时间计划长一些,基本之前一周能决策的事,你就排一个月。还得抓紧时间推进,你催着来,就能一个月完成,你不催铁定要延期了。
有个小技巧,比如,你要约个内部讨论会,其他职能各种没时间不配合,那你就约你们部门和他们部门领导(这样级别才对等),他们领导一看你们领导参会,大概率会来,领导来了,底下的就都来了;如果他们领导有事冲突,会安排底下的人来参会,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适者生存,调整好心态
很多地产人刚进国企的时候,可能很不适应,会产生后悔或想逃离的情绪。相比民企,地产国企安稳、工作强度较低、节奏较慢,更不会像以前那样被领导骂得狗血淋头。当然,也会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效率不高,关系复杂,同事不够专业等等。
但我想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工作,也没有完美的公司,所有工作都是双向选择,要么适应,要么离开。
当然,不同地产国企情况不同,这仅是一家之言,欢迎其他同行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