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5日晚间,华润置地对外披露2022年1月经营数据。数据显示,1月,该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实现总合同销售金额约152.6亿元,总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107.21万平方米,分别按年减少37%及9.7%。
-
房地产调控在2021年多重加码,行业形势急转直下。及至下半年,购房需求急剧萎缩,房企现金流恶化,行业信用风险事件频发。下行态势反映到企业经营端,部分房企提前敲响亏损“警钟”。
-
将时间线拉长,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下半年至今,房企处置事件超120起,已售待售资产已超3200亿元量级。选择出售的资产类型除了地产项目之外,主要涉及的包括文旅、酒店等难盘活、周期长的资产项目,以及一些烧钱的多元化业务。
-
穆迪副总裁兼高级分析师Cedric Lai表示:“评级被下调反映了龙光集团的融资渠道有所减弱,以及对其或有负债的内部控制不足,这引起了对公司治理实践的担忧。”
-
2022年1月TOP50上市房企单月销售额合计4918万亿元,碧桂园以销售额504亿元排名第一,万科、保利地产(600048)分别以335亿元和279亿元分列第二、三名。但与2021年初业绩相比,市场热度退散之下,前三甲销售金额门槛降幅较大。
-
2月14日,上周五已闪崩66%的正荣地产,再度暴跌15%,某股吧平台有投资者已经“不敢看”,亏损至少70%。正荣地产旗下物业公司正荣服务,也在暴跌57%之后又暴跌13%。当日早间,正荣地产发出一则澄清公告,称关于公司及控股股东欧宗荣离岸债券的报道“不实且虚假”,但显然市场并未买账。
-
过去面对供应商时,房企的溢价能力相对更强,供应商或许被迫接受帮房企垫资,愿意以商票形式结款等,并逐渐成为了行业里约定俗成的规矩,但是经历了这轮房企爆雷之后,这样的信用生态可能遭受了较大的破坏,相比于没有订单,供应商显然更不愿意承受亏损。
-
2月14日,除了筑友智造科技,建业集团旗下的其他三个上市平台在同一时间各自发布了一则公告,主题都大差不差——“更换/委任首席执行官。
-
其实很多房地产企业最后难以经营下去都是因为大规模扩张导致的结果,而除此之外,光耀集团之所以会面对资金链紧绷的问题,还和两次准备上市有着巨大的关系。第一次为了上市,集团在三年的时间内就疯狂砸进去了10亿元,但是落得个失败的结局。第二次为了上市,集团又砸进去了2亿元,但最后还是获得个失败的结局。
-
近日,融创、中南、建业、万达、世茂、建发等标杆房企都透露了组织调整的消息。同在资金压力下,大家都在千方百计寻找出路,组织优化就是房企常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