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由于市场环境下行和国内疫情冲击,多家上市公司业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截至7月22日,共有1726家公司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业绩预降及预亏公司达1010家。房地产行业受到冲击更加明显,据机构数据显示,A股79家上市房企发布了2022年中报预告,其中业绩下滑企业占比超七成。
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也较以往受到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质询,同时,一部分利用市场波动和投资者情绪进行牟利的组织也悄然显现。
职业索赔恐成部分律所创收新渠道
近期,部分上市公司因业绩预亏遭遇索赔的事件层出不穷。据初步统计,近一周以来已有超过30家A股上市公司遭遇职业团队索赔,其中不乏中公教育、北京文化、中南建设等热门股票,索赔原因多为质疑信批违法违规。
根据某索赔律师团队公告,该团队曾代理投资者起诉100余家上市公司索赔,起诉依据主要是,根据《证券法》及虚假陈述最新司法解释,上市公司等因证券虚假陈述行为导致投资者权益受损,受损投资者可以依法起诉索赔,索赔范围包括:投资差额、佣金、印花税损失。
在利益分成方面,索赔律师团队将为投资者垫付律师费、差旅费、诉讼费,投资者收到上市公司赔偿款后,按实际赔偿款的一定比例支付费用。
不过,从市场的反馈来看,此种职业索赔动作也鲜有回应,成功几率很小。对于以信批违法违规为由的索赔,多是过度解读监管相关规定,夸大正常监管行为的影响,有诱导市场嫌疑,不可一概而论。
警惕证券虚假陈述被滥用
证券虚假陈述主要包括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衡量是否存在证券虚假陈述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从主观意愿上,看是否涉嫌故意隐瞒误导,二是从结果上看,是否对市场造成剧烈波动以及对投资者造成较大损失。
从近年来发生的五洋债案、华泽镍钴案、康美案、乐视案等典型证券虚假陈述案来看,主要涉嫌欺诈发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严重行为,也确实对市场造成恶劣影响。
如果对比目前职业索赔团队对多数上市公司的索赔理由,显然远远达不到证券虚假陈述的标准。以中南建设为例,近期公司因年度业绩预告与实际业绩重大偏差收到江苏证监局的警示函,同时也被多家职业索赔律所关注。
实际上,中南建设在此前回复深圳证券交易所问询函时,就已对业绩预告出现偏差进行了解释。公司未能更早掌握2021年度业绩与业绩预告有重大偏差,主要由于2022年1月29日之后,市场又进一步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由于疫情影响了资料的获取和信息的沟通,公司对此认识不够,准备不足,信息获取滞后。公司发现有关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审核,并进行了披露。公司在财务管理及信息披露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6.6亿元,同比下降28.9%。外部市场的剧烈变化,也导致了房地产行业出现普遍性的业绩预告较大偏差,此种客观环境下,也很难归罪于公司。
此外,从影响上看,公司年度业绩披露对股价的实际影响不大,其公布2021年报前一天4月25日股票收盘价格3.98元/股,到再次披露业绩信息,即公布2022年一季报前一天4月29日股票收盘价3.95元/股,变动幅度仅0.8%。
无独有偶。近期因未及时披露期货交易重大损失和大额赔偿款而被监管处罚的金字火腿同样近期同样频频遭受职业索赔团队的骚扰。公司在回复函表示,2021年9月27日,期货交易员才向公司汇报擅自卖出的相关情况,公司此前并不知情。因而,这并不是金字火腿的主观故意。其在第一时间得知相关情况后,即要求该交易员承担全部损失,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2021年9月30日,公司便全额收回了损失款项,公司内部控制整体不存在重大缺陷。
业内人士指出,利用新的监管条文碰瓷上市公司行为,属于无风险套利,漫天撒网模式,多数情况下也是无疾而终;但是,以索赔登记名义裹挟民意,带动个人投资者情绪干扰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或许又会诱发新的利益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