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再度出手打击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银保监会网站7月16日晚间披露,银保监会依法查处4家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并罕见开出近3亿元巨额罚单。
其中,银保监会对民生银行罚款1.145亿元,对浦发银行罚款6920万元,对交通银行罚款4100万元,对进出口银行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7345.6万元,合计约2.98亿元。
从处罚事由来看,包括前期违法违规行为整改不到位、理财产品不当交易、部分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信息未准确披露、为房地产市场或地方政府违规提供融资、违规投资企业股权、租金保理业务基础交易不真实、变相支持地方政府举债等。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严打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多家金融机构因此被罚。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银保监系统发布的行政处罚中,涉及经营性贷款违规的处罚已达29次,20家机构收2174万元罚单。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范世乾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本身是金融系统违规问题,对此的严查将会长期坚持不懈。最终目的是双向的:稳定房价和金融系统安全。对房地产行业而言,这是一个镇痛式调整,最终会形成理性健康发展的格局。”
频开罚单
银保监系统今年以来频开罚单。此前的7月12日,上海银保监局公布了17张罚单,涉及包括永诚财险、农发行等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其中,有4家金融机构因违规提供涉房类融资被处罚。
再往前,6月8日,北京银保监局通报称,邮储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在北京的分支机构因违规发放消费贷、经营贷和房地产开发贷,合计罚款530万元。
更早时候,5月21日,银保监会对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东亚银行(中国)5家银行罚款3.66亿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规开展房地产融资业务。
一张张罚单背后,贯穿着监管的“高压线”。
据了解,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家为了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宣布降低小微企业经营贷款利率。部分炒房客及购房者看到其中的机会,大量违规使用经营贷,使其流入房地产市场。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出现了不少“过桥融资-全款买房-套取经营贷-还掉过桥融资”的案例。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王小嫱表示,“经营贷流入房地产市场隐患重重,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杠杆,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范世乾也认为,这会严重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使得中小经营者资金缺乏问题难以解决,还会推高房地产价格,并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
针对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整治风暴,也随之而来,第一站便是上海。
今年1月29日,上海银保监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对2020年6月以来发放的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进行全面自查;禁止发放无用途、虚假用途、用途存疑的贷款;防止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等信贷资金违规挪用于房地产领域。
继上海后、北京、广东、深圳、广州、重庆、内蒙古、厦门等地也加入“围剿”大军,多措并举查处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行为。此后,相关政策不断升级,迅速蔓延至全国。
6月1日,银保监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统信部副主任刘忠瑞表示,相关部门已联合印发《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严防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同时,各地银保监局已会同相关部门对经营贷规模总量大、增长快的机构重点进行核查,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以厦门为例,截至6月4日,通过自查及监管排查,已查实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2725笔共计17.93亿元,其中确认被“炒房”组织直接套取114笔共计1.01亿元。
刘忠瑞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会同住建部、人民银行密切关注政策执行效果和排查结果。对确认挪用经营贷的借款人,不仅要压缩授信额度、收回贷款,还将报送征信系统,提高挪用贷款的违规成本。
融资收紧
针对经营贷的打击,只是金融监管层面的一部分动作而已。近年来,房企债务违约不断发生,这早已引起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撰文指出,房地产泡沫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在监管宽松时期,各种去库存、加杠杆的金融手段加重了房地产泡沫。
为此,监管部门多次出台房地产融资新规推行行业降杠杆,其中包括“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管理、严控房地产信托规模等。
2020年8月,监管部门对重点房企按“红-橙-黄-绿”四档管理,设置了“三道红线”,即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据“三道红线”要求,试点房企须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降负债目标。为此,多家房企纷纷通过财务方式降低表内杠杆,取得一定成效。
此后,监管再下“猛药”。
2020年底,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为房贷设置了“两道红线”,对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集中度进行分档管理。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未来的涉房信贷活动,尤其是消费贷流入涉房领域,同时也防止一些合规贷款过多地流入涉房领域,将更多资金引导进入其他新兴产业和实体经济领域。”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
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房企融资规模“降温”明显。
根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房企融资报告,上半年,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5480亿元,同比下降16%,规模累计增速连续两年下降。上半年融资规模较2019年、2020年同期分别收缩1296亿元与102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道红线”下,不被计入有息负债的商票作为短期融资工具,让房企在政策收紧之时获得一定融资便利。但就在6月底,有媒体报道称,监管部门再次出手,要求房企将商票数据随“三道红线”监测数据每月上报。这意味着,监管开始加强对房企“表外负债”的监督。
贝壳研究院预计,在融资环境持续收紧的状态下,下半年房企融资分化将持续,一方面,财务优秀的房企将获得更高的融资额度,有利于企业调整融资成本和结构,从而在发展和集中供地中受益;另一方面,债务状况较差或者杠杆较高的房企,融资量增长受限,同时,部分房企的新增融资成本或将上升,短期这些房企应以降杠杆为主要目标。